贴标签

         我曾经也活在一个非黑即白的世界里,愣愣的瞪着眼看着屏幕上闪现的人,然后下一个定义,这是一个好人或是坏人,然后心满意足的关掉那个虚构的世界。但是这个方法并不妥当,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的世界也随之变化,除了动画里简单粗暴的人物设定,生活里更多的是处在灰色的东西,你说不清它是对是错,于是变得迷惘而失去了判断的坐标。
         后来我一点一点把自己看人的坐标重新搭起,除了好坏又加了一些其他纬度,大到面对打击时的恢复能力,小到走路和站立的姿势,于是形形色色的人从原来的二维好坏之分变为了锁在三维立体笼中的对象。我不断的给这个标准加上一些新的坐标,慢慢的感觉有一些奇怪的感觉在我心里升腾,我感觉这仍然不对劲,却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说实话这个标准开始还算有用,但慢慢的,这个标准变得偏激而脱离了正轨,就像一切不加约束的制度一样。人总是不自觉的发现别人的缺点而非优点,我用自己的喜恶去评价着一个和我毫不相干的人,往往只看到那些不顺眼的地方,然后给他贴一个标签,归档存在我的脑海里,然后形成一种无聊的优越感。最后直到一个令人发指的程度,我开始根据一个人的爱好去判断一个人,简单粗暴的因为他喜欢某一项看起来很low的东西便给他打上一个肤浅的钢印,然后影响我对于他做事的判断。
        当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判断另外一个人的价值观的时候,便变得和你眼中的他们一样狭隘而不自知。一个个标准只不过是黑白之争的升级,看似多维,实则判断之后还是被划分到两边,好人和坏人。我从未真正的脱离那个只辨黑白的孩童,只是用一些规则去掩盖了二元判断的内核,还自作聪明的以为自己掌握了分辨是非的精髓。于是又一个旧的体系崩塌下来。
        你一定想我会说我现在重新建立起的是什么体系,可惜我自己也不知道。但我知道,一个人的外在只是内在投射出的一个影子,往往不甚全面,而人天生的批判性会把这个单方面的影子放大而看不到整体。爱好只是一个人在空闲时候消磨时光的方式,无论选择去听一场音乐会还是用神曲放松都无可厚非,最终得到的都是相似的松弛的神经,并无二致。我说服自己不要去做出一个人如何的判断,只要你做出一个判断往往会像盖棺定论一样影响你对于他之后的看法,偏激和狭隘就在此时生根,不做判断而学会接受和宽容才是正确的方式,因为存在即合理。
        形形色色的人,你可以反对他,却最好不要厌恶他,怨恨和鄙夷蒙蔽双眼之时,也同时失去了看到自己的可能。

评论
热度 ( 2 )

© 赵璟浩 | Powered by LOFTER